top of page

「從初音開始」駁二特展



跟伸伸一起去了在駁二辦的「從初音開始」的展覽。


剛好這天跟御希有外拍,加上因為貪圖秋

日的戶外光線跟想看「初音展」,所以就跟御希約了到駁二外拍,外拍後到「初音展」的座談前還有一段時間,所以還跑了一趟IKEA,瑞典肉丸讚!


「初音展」的位置在駁二的C9倉庫,因為事前有買票所以我們就不用特地找買票的地點,很順利的直接進入了展場⋯⋯好的,看到這邊。

你會覺得「初音展」是什麼呢?有很多的V家相關商品?從初音的誕生到近日剛出的夏語遙的探討?或者是從初音開始的一連串有關Niconico動畫的相關進程呢?


不,這個展沒有任何跟初音有關的東西;一件都沒有。勉強稱得上相關的大概就是展場的玻璃牆上貼的大蔥跟海報DM吧!


踏進去的時候我覺得很傻眼,怎麼會是這樣一個展覽呢?居然連一點V家元素都沒有!

裡面展出的除了candy star 跟未來13式(天啊他的名字超長)還能跟初音搭上線(Niconico)其他就是各個藝術家針對漫畫或動畫的創作延伸(而且我當時還搞不懂為什麼有新社員)

如果今天是個普通ACG圈住民,絕對會很肉痛花了$.149進場看這個展-----如果沒有聽講座的話。


逛完一圈展場(順便傻眼一圈)之後,我跟伸伸就移動到展場對面的倉庫聽講座。找到位子坐下後,我四處打量了一下,是個相對簡陋的空間,提早來佔位等聽講座的人也不多,但策展人跟幾位語談的藝術家都已經就定位。

因為我聽到一半因為頻頻打哈欠,所以就離場了,所以下面關於展覽的理念是聽伸伸事後補充跟討論之後產生的 (我離場是因為一直打哈欠真的對語談人很失禮,原諒我阿阿不是因為講座很無聊是因為我太累ryyy)


策展人在整場座談中有提到,他知道用這樣「從初音開始」這個標題會讓人誤解;事實上,展方的確收到了一些網友的反彈:覺得展覽跟初音一點關係都沒有,怎麼可以使用初音做標題?諸如此類的詢問比比界是。策展人說他本身也是有在接觸Niconico的,對於ACG圈也是略有涉略,他說會做這樣的展覽是有原因的,他在就學期間曾碰上了ACG圈的一個大事件---初音ミク的誕生。這樣的軟體迅速的在整個Niconico圈炸開,接著而來的就是甩蔥歌的大流行。(這時我才知道原來甩蔥歌的原發想不是Miku本身)

策展人也很想使用初音本人(?)來做展覽主題,但隨之而來的版權問題,授權問題則是一個大大的難關,相信大家都知道初音的歌曲許多著作權跟肖像權並不在發行初音軟體的公司身上,而是在各個作者(P)跟繪師或混音師身上。要一個一個的去確認除了是個大工程以外,對策展人來說,若是要策畫一個只是購買版權,張貼幾張海報或者擺設幾個模型,這樣的展覽並不是他所想策畫的。

他想要的是把初音這樣被歸類成次文化的展覽提升一個檔次,他想探討的是「關於像初音這樣的大事件開始的,有關於網路與網路偶像的探討以及延伸」

----以上來自策展人於講座的座談(用詞與意思有所出入請多包涵)


這樣聽完後我就離場了,到外面跟小吉聊了一下天,我又進入了展場在看了一次展覽,因為聽過講座,所以再來看展覽就沒有一開始的傻眼,而是能好好的理解整個展的內容。只是還是有點可惜,雖然整個檔期有高達四場的講座,但若十個參觀民眾裡只有兩個參與講座,那剩下的八個就會感覺「這是個亂七八糟的展覽了」,真的是蠻可惜的。


既然我後來有再把展覽看過一次,就來提一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的展覽

1. 張立人 戰鬥之城

其實這位參展藝術家才是我們主要來看「從初音開始」的原因。這位藝術家是伸伸在南藝的一位學長。他說這位學長很神。

我對這位藝術家的第一個印象是在座談時他放的影片,那是他之前的作品「異國魔法師」

『探討的就是一個無法進入主流系統,不符合一般社會期望,在精神上流亡的族群,他們被稱為次文化中的「御宅族」。《魔法師》的名稱根源自日本漫畫情節,張立人藉由和漫畫家的哥哥的訪談,向觀者述說一個關於三十歲的處男會變身為「魔法師」的都市傳說。張立人借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側寫一群不受女性青睞或不善於與異性交往的族群身上,他們無法進入正常人生活的系統,所以他們量身打造了一個系統,屬於他們的運作方式,「三十歲還是處男」的這件事在這個特殊的系統中被徹底地翻轉過來,像是耶穌一般的存在,成為一種心靈上的救贖,「魔法師」的傳說乍聽之下戲謔無比,但深思其背後的孤獨和寂寥後,便會讓身為觀者的我覺得無比地沈重。』----截自 http://blog.roodo.com/staylekk4567/archives/28405445.html,有興趣的人可以點網址進去看更詳盡的概述。這整段影片都令我震撼,影片中用GOOGLE製作成的法國語音,用著平淡無奇彷彿旁觀的語調訴說著我們(ACG)的生活,影片沒有正面或負面評價,就只是很直觀的敘說影片中發生的事情。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段是旁白說了

「在網路世界裡,Log in 是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如果沒有Log in,你就只能是一般訪客而已」


張立人的這次展出的<戰鬥之城>是他未來將會完成的一部手工電影。這次展出的只是他電影中的一部分。他純手工打造了一座城市,然後再製造了許多"人民"。 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News_Content.aspx?n=21271C0A383F2951&s=38FA1EA90F5C3C96 詳細可見↑因為我不太知道該怎麼形容他的作品,所以就找了別的網站的介紹

我印象很深刻是展場放了一台電視,那台電視總共有三台可以選,裡面是我們平常會在電視上看到的政論節目、新聞、還有有名主廚的煮菜節目。電視中的影片當然是事先錄過的。裡面的人講的話都像是嬰兒牙牙學語一般的發音。但是字幕卻都是我們看得懂的繁體中文字、甚至還有日文跟英文字幕-----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現實生活中,不管新聞或者政論新聞裡面說的是甚麼,就算是荒腔走板的內容,我們都會因為我們聽得懂裡面的語言而對內容深信不疑;即使他的內容就像嬰兒在說話一樣不值得去理解或採信,我們仍然不懂得懷疑。


放幾張張立人的模型,真的做得很細緻





































02新社員 嗯我對新社員的部分印象最深刻就是這幾張滿滿的同人作品布置而成的牆了我想會請新社員來展,是為了網路互動跟偶像粉絲形成的探討巴....原諒我沒有看新社員不能給太多的評論((撞牆

貼一下同人作品牆
























































再回到展覽本身。

要說的話,我覺得這個展覽並不能直接表達出展覽所要表達的意圖,反而給了觀看者很多資訊;繁雜的動線,被切割的展場,還有不知所謂的資訊。讓一般的人頭昏眼花,讓ACG圈的宅宅們感到初音這個名字受到了輕慢的對待,儘管這並不是策展人的訴求。

這場展覽讓我想到了平常我們在PO照片的習慣。

現在大多數在上傳照片的時候選擇的都是臉書,因為臉書曝光率大,能得到的讚的數量也比同為社交平台的噗浪還要來的多並且大量。但我覺得臉書的讚趨近於"閱",而且臉書的流量太大,常常我要刷個十幾次才能把全部的動態看完,這樣的社交平台就像是一個沒有規畫好動線的展場,沒辦法讓人好好的看我放的照片.....或許也是這樣,才導致了現在大多數Coser與攝影師都選擇放一兩張照片就結束外拍,畢竟在龐大的流量下,能看得東西有限唉。


還有對於文字閱讀這件事情,現在願意看文字的人變得很少,我上面落落長一大篇還能看到這裡的人真的是很厲害。

我一直很喜歡看攝影師對於攝影理念的闡述,但現在會針對照片去做描寫跟敘述的人並不多了,這也是蠻可惜的一件事情。





我一直覺得撰寫文字可以幫助思考,不思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思考代表死去,一個有靈魂的自身將會死去,然後變成喪屍一般的存在。

拍照是一件需要用到大腦的事情,而不思考但卻瘋狂的接受資訊(看動畫看漫畫看新番看同人本),這樣的情況下出來的照片會是甚麼樣的呢?

最近也很常看到許多『●●●●式拍照法』,這樣大量跟風的照片(不管COS圈或人像圈),我也是蠻不解的。


這樣拍的理由是甚麼?覺得能成為第二個或者第三個或者第不知道幾n個●●●●?


為什麼要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網路世界這麼大,這個世界這麼寬廣。


而你想要做的只是"模仿"而已嗎 : )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bottom of page